|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历史 > 天地苍茫大圣人——仓颉(二)

天地苍茫大圣人——仓颉(二)

关键词:圣人,仓颉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白水在线
  • 电 话:
  • 网 址:http://www.baishui.ccoo.cn
  • 感谢 sbs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629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时常在想,古代的人真聪明,不说别的,就以二十四节气来说,真是准确得可以,一个节气就是一个节气,太阳移动到那里,天气就发生了变化。比如说,三月的谷雨,这是春季最后的一个节气,也是一年当中最美好的时候,过了这天,天气就不再一会儿阴阴冷冷一会儿暖风熏人,而是变得和煦温润了,那清亮地带着甜甜味道的雨丝,织出了长堤柳烟,绣出了灿烂的花色……

  其实,中国文化也是诞生在谷雨这天的。

  当人类离开了混沌的原始状态,慢慢就产生了文化,文化的关键内核就是语言,而语言的呈现方式是文字。汉字的制造者,——是“双瞳四目”的仓颉。他原姓侯冈,名颉,号史皇氏,传说为黄帝的史官。

  仓颉造字,是开天辟地的巨大事件,《淮南子·本经训》说:“昔日仓颉作书而天雨粟,夜鬼哭。”仓颉造字,惊天动地,天上下起了谷子,深夜鬼在哭泣,他把人类从愚昧中引向光明,并且使人类从此走向了文明。

  凡是对世界作出了贡献的人,人们是不会忘记的。在仓颉的生身之地——白水县史官乡,人们早就修建起辉煌的庙宇来纪念他。据史料记载,早在东汉的延熹年间这里就有“建庙之举”。看来,北依黄龙山,面临洛河的仓颉庙至少已经有了1800多年的历史了。

  昊天何极,岁月苍苍。

  有此一人,人文始祖。

  我是怀着朝圣的心理去拜谒仓颉庙的。

  那天,血红的残阳烧起了漫天的红霞,黄土高原上那萧萧的白杨树在山风的吹拂下,飒飒做响,庙的院落里落满了黄叶,一片凄凉的景象。庙内,由南至北依次为照壁、山门、东西戏楼、前殿、钟鼓楼、报厅、正殿、后殿及东西厢房,后殿为仓颉墓冢和墓园。只有那古柏依然苍翠,满耳是阵阵的松涛声。

  在正殿里的仓颉的画像前,恭敬虔诚地跪下,燃起一炷清香,顶礼膜拜。仓颉威严而又可敬的长着四目的面容,透出了充满着智慧的圣光。望着袅袅上升的青烟后边的仓颉,心头在发烫,我的这位伟大的乡党,我的这位缔造了中华文明的乡党,就这样默默地独守着黄土高原上这远离人群、破败萧瑟的古庙!而在相隔百余公里的黄河岸边的孤高的土崖上的司马迁祠,不也是在秋风里无奈地注视着脚下的黄河无语长流……

  文化人生前比不得官宦,死后也受尽凄凉。虽说人们为了纪念对中国文化作出了开创性与奠基性贡献的仓颉,历朝历代都有人在仓颉生活和活动过的地方修建庙宇,可是,挡不住历史的风霜的侵袭。唐代的长安城外,一个叫做三会寺的地方,由于唐景龙中中宗去过那里而繁荣起来,其实,那里最早是传说中的仓颉的造字台。等到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去拜谒的时候,就早已经衰败不堪了。岑参诗云:

  野寺荒台晚,寒天古木悲。

  空阶有鸟迹,犹似造书时。

  ——《题三会寺仓颉造字台》

  但是,在仓颉故乡,人们是不会忘记自己这位伟大的儿子的!这里的仓颉庙修造的很有气势,就说大门吧,属于叠式建筑,下层内涵四窑洞,外开明三门;上层是门楼、南北两面为雕花木制檐屏通风采光。紧贴三门建有两座戏楼,这在中国为数众多的祠庙中,是绝无仅有的。为什么要建两座戏楼呢?因为仓颉有四目,他能同时观看两台戏剧呢。每年的谷雨这天,是祭奠仓颉的纪念日。四乡八村的人们,都赶到这里,载歌载舞,尽情欢唱,那凝聚着秦人气韵的粗犷的秦腔,吼叫起来了,整个山川顿时沸腾起来。

  然而,我是在秋天,在黄叶飘零的日子来到这里,专程拜谒仓颉的。

  仓颉庙静悄悄的,前院的空地上,几丛蜀葵,开的正茂盛。给冷寂里带来了一点鲜活的色彩。在仓颉庙里慢慢寻找历史的遗片,那被碧绿的秋草遮掩的青砖小路,从那地气里渗透出来的拂拂的文气,顿时笼罩了人的全身心,呵,这就是制造文字的仓颉灵魂的安居之地。又有谁不是踏上这条青砖小路就屏声静气,唯恐惊动了勾画天地于点线之间的智者呢!

  行走在仓颉庙前殿的青石台阶上和丛立的石碑之间,望着郁郁葱葱的黄龙山脉,遥遥想望着远古时代,人们结绳记事,夜晚,在昏暗的灯光下,简陋的黄土墙壁上,挂满了用葛藤编织而成的绳子,绳子的每一个挽结的节点,都是记录着发生在这个家庭、这个部落发生的一件件大小值得记住的事情。然而,葛藤绳上挽结的节点,只能说明发生过事情,时间久了,就不能准确地回忆起那曾经的或者轰轰烈烈或者刻骨铭心的事情的细节了,这些,都淹没在记忆的遗忘之中了。

  历史需要产生文字,而发明文字的仓颉就在历史精心地准备了多少年之后出场了。他的出场如同惊雷滚过天宇,因为,仓颉将要再创造一个虚拟的世界了,将要复制这个世界了,这个世界从此就生活在文字里。生活在文字的世界,是不会衰灭的!

  至今在仓颉的故乡杨武村的深沟里,还横七竖八地躺着巨大的青色的石块,这些石块,据说就是仓颉为了修筑造书台而遗落的。在仲春的明月夜,坐在这青色的石块上,隐约还能听见仓颉朗朗的读书声,还能听见仓颉携风带雷笔走龙蛇的声音。

  仓颉是人不是神,至于后来的人怎样地神化了他,那是别人的事,与他无涉。他孝敬母亲,忠于职守,黄帝要他记录发生过的事情,他就全神贯注地致力于研究如何才能完成这个任务,于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终于,有一天,仓颉在空落的院子里,看见了欢叫的鸟儿跳跃过落下灰尘的地面,留下清晰的足迹。鸟儿能留下足迹,人为什么不能利用图画一样的足迹来记录事情呢?

  这个念头闪过仓颉的头脑,谁知道,就是这个念头,竟然改写了历史发展的命运。好在那个时代,大家都是平等的,要不,黄帝至少要给他封个院士当当。至于后来把仓颉抬到了神的地步,那是别人的事情,与他无涉。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序》里说:“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远之迹,知今之可相别异也,构造书契。”这段话的意思是,黄帝的记事官员仓颉,看见鸟兽的爪印蹄远之迹,知道了从事物的本质及外在表现形态来区别各种不同的事物,这才开始创造了文字。

  ——此言不差!是的,仓颉就是在鸟迹得到了启示后,联想到了文字,于是,中国从此就诞生了汉语文字!

  当然,仓颉发明的文字是象形文字,而象形文字正是汉字的起源。——据说仓颉最先创造了28个最基本的象形文字。仓颉庙里的《仓圣鸟迹书碑》,就雕刻着这28个象形文字。不过,这块碑是清代乾隆十九年十月(1754年)所立。碑面所镌的28字,由当时的白水知县梁善长摹写。

  碑面上的字形若图若画,不易辨认。有人把这28个字译为:“戊巳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气光名,左互爻家,受赤水尊,戈茅斧芾。”这些文字组合在一起,表达了什么意思呢?看来只有仓颉知道了。细细地抚摸着石碑上的文字,企图借得一点灵气,估计老祖先不会吝啬的,他会把自己的全部的智慧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后人,就像他为这个世界奉献了文字之后,就隐藏在历史的深处,并没有给自己留下一言一语的记载,他的心灵坦荡而伟大!

  在仓颉庙里,听人说后殿上有一根首尾粗细相等的长檩,据说是青蒿木的。青蒿是草本植物,不会成为乔木,但是,这是什么木质做成的檩条呢?直到现在还是一个谜。难道是上天为了表彰这位功德至高的文字发明者,故意让青蒿长成了大树,并让这棵大树做了仓颉庙里支撑殿堂的长檩?假如天人感应是有根据的话,我宁愿相信这一点!

  青山巍巍,古柏苍苍。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在仓颉庙里,堪为奇绝的还有古柏。这是一个古柏树林,早在汉代以前,就栽植了柏树。柏树长青,且又生命力极强,庄严肃穆,符合了庙宇文化特色,所以,这里的古柏参天,枝干虬盘,苍翠葱绿,而且,有着浓厚的人文色彩,依据树木的造型特征,或曰:“二龙戏珠”,或曰“丹凤朝阳”,或曰“奎星点元”等。最为神奇的是那颗古柏树身上的“宝莲灯”,到了阴雾天气或者严寒的冬夜,便熠熠发光,给路人指路照明;而墓上的柏树,枝杆四出,轮流荣枯,更是令人赞叹不已。

  拜谒仓颉庙,就是行走在深邃的历史里,行走在中国文化的源头,这里山清水秀,钟灵毓秀,中国文化的圣人就安歇在这里。野外的田埂上,长满了如雪的菊花,采撷来插在仓颉的墓前,在秋风里,洁白的花朵频频点头,像是在向他致意,献上后人的一瓣心香!

  秋风里,夕阳慢慢在山梁背后落下去了。天空中,一弯新月渐渐又从山梁上面升起来了。时间就是在这日月交替中延伸,不会衰老的是文字里永远保存的文化,不是么?回首在薄暮里仓颉庙,灰色的轮廓上洒满了溶溶的月光……

  仓颉,不就是天地苍茫大圣人呵!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